凤眼时评 您的当前的位置: 首页> 新闻> 凤眼时评> 正文

刺竹颂

发布时间:2021-10-14 【选择字号:

“学党史、感党恩、跟党走”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展示——

刺竹颂

周玉华

刺竹槽里多刺竹。一根根、一丛丛,站在五月金灿灿的阳光里。

老实说,刺竹没有楠竹的伟岸挺拔,没有罗汉竹的憨态可掬,比不得慈竹的柔韧,也没有斑竹挂千滴泪让人怜惜。甚至在成行前,我都没有听说过有这种竹子。带刺的竹子?看那顺滑的竹身,纤弱的枝条,与“刺”字搭不上界呀?

没错,它就叫刺竹。住在本地的老乡祖祖辈辈都这么叫的。这名字,少了高贵,也没有神秘的传说故事附身,据说,竹质也不算好。可在这个湖北来凤、咸丰、宣恩三县接壤名“刺竹槽”的狭长地带,山边、坎边、屋前屋后随处可见。问一位正在用刺竹编制竹器的老爷爷,刺竹何以这么多这么茂盛,他说,有什么竹子肯长在这二高山?秋来连阴雨,冬来雪封山,春来倒春寒,别的受不了,只有它能受得住这份苦呢。

不畏风霜、不惧苦寒、不嫌地薄,总把那绿荫挺立在土地之上。难怪,说起刺竹,老乡们都骄傲地指着那一片片深绿:看,那就是刺竹,当年一场恶战啊,红军就是靠刺竹林掩护,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,歼灭敌人二千多,活捉了一个国民党的师长呢!

风吹竹叶响,透过密密麻麻的竹叶,我似乎听到了密集的枪炮声、肉搏的厮杀声。那“声音”将我引到了硝烟弥漫的1935年6月。那时,蒋介石调集十万大军围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,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,贺龙、任弼时指挥红二、六军团在湘鄂边界的龙山、来凤、咸丰、宣恩,英勇阻击进犯之敌,创造了红军战史上著名的围城打援经典战例:刺竹槽——老鸦关伏击战。

酷热的六月啊!密匝匝的刺竹林里,暑气蒸腾,蝉鸣阵阵。担负阻击任务的红四师战士们,像一根根刺竹,牢牢地扎在临时挖掘的战壕里。远处时断时续、时紧时疏的枪炮声传来。大战苦战,一触即发。一名小战士,还只有16岁,过早的军旅生涯,缺少补给的战争环境下,他的身子真像一根纤细的刺竹,双手紧握着一支老式的汉阳造。这枪,还是老班长让给他的呢,当时,红军主力部队的配枪率不足40%,很多战士拿着长矛、梭镖、大刀这些冷兵器。但是,红军将士们毫不畏惧,他们深知,战争,虽是武器装备的比拼,而左右战争胜负的,却从来都是民心向背!

小战士记得,就在前夜,冒着淅淅沥沥的大雨,老乡们煮熟了洋芋汤、蒸熟了苞谷饭送到战士们手中,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还带着一家大小,拿着挖锄帮忙挖战壕。村子里,不少的人砍了刺竹,捆扎担架,随时准备救护伤员。吃着热乎乎的苞谷饭,喝着香碰碰的洋芋汤,看到满山遍野的刺竹林,他想到了他的家乡。家乡也长满了丛丛刺竹呢,父母为了掩护红军伤员转移,被国民党匪军围困在刺竹林中,疯狂的子弹啊,残酷地让父母的鲜血喷溅在碧绿的竹叶上……是路过的红军掩埋了他的亲人,又将他这个孤儿收留在了部队,从此,他成了人民军队中的一员。那年,他才14岁。一个同龄人正在读书求知的年纪。至此,老战士们时时都把他护在身边,像一丛丛刺竹护着出土的新笋。草鞋烂了,老班长连夜给他打一双;没有棉衣,连长脱下身上的破羊皮袄给他披上……无边的温暖、亲人般的关怀,让他在红军这个大家庭里,时刻都能感受得到。在这里,他明白了红军是为谁而战斗,他明白了红军为什么要收留他,他也明白了他今后如何去当好红军。从此以后,革命的信念,像破土而出的刺竹笋,脱尽笋衣,风霜里拔节,雪雨里抽枝,向高、向远伸展。

敌人露头了,敌人过来了。指挥员一声令下,战士们像一杆杆刺竹做成的箭,迅捷地射下山头。杀声震天啊!子弹、刺刀、砍刀、梭镖纷纷刺穿敌人的胸膛!仇恨、自由、正义也让红军战士们视死如归。他们,有的倒下了,倒在苍翠的刺竹林中。那纤弱的刺竹,浸染了英雄的碧血,滋养它们变得娇艳、挺拔威武!

短兵相接勇者胜!一排排敌人倒下去了,剩下的敌人仓皇逃窜。敌四十一师师长、来凤剿共纵队总司令张振汉被活捉了!是役,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一师师部、特务营及第一二一旅4000余人,重创敌军中、右路支队6个团,取得了红军北进鄂西的第一个大胜仗。

胜利的欢呼声响彻刺竹槽!一丛丛刺竹在微风中摇曳有声,它们也在振臂欢庆!

而此刻,我爬上了老鸦关,驻足在刺竹槽——老鸭关战斗纪念碑前。我没有带来鲜花敬献英雄,而是怀抱从刺竹槽采来的一束苍翠的竹枝,默默地敬献给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无畏的战士们。

五月花盛采蜜忙。山野里,各种野花恣意盛放,一片片茂密的刺竹,正从簇簇新叶中散发出阵阵清香,在刺竹槽、在老鸦关弥漫,沁人肺腑。平缓的水泥路旁,排放着的一箱箱蜂桶,源源飘溢出阵阵甜蜜,熏醉了一张张喜悦的笑脸。

于是,我站在1935年和2021年的刺竹林里,想了很多很多……